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权篇解读及经典案例
纵横家在先秦诸子中别具特色,以审时度势、游说他人为己任。张仪、苏秦是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他们一个主张连横,一个主张合纵,使各国诸侯以此为要务,可见其影响和风采。
 
1.善于权衡,因人施言
 
古代游说之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了解了各方面的形势,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古之圣贤孔子,也善于运用此道,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这也是善于权衡的说辩方法。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问,听见了应该做的事,马上去做吗?孔子答:“家里若有父兄在,得去问问他们。”过了几天,冉有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应该马上去做。”
 
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弟子公西华感到奇怪,他问为什么,孔子说:“子路争强好胜,性情急躁,得约束他,让他凡事谨慎。冉有遇事畏缩不前,要鼓励他,叫他看准了立即去办。”孔子注意到弟子的性格特点,故能因人施言,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要子路、冉有谈谈志向。子路说:“如果要我去治理千乘之国,遇到战乱饥荒,只要三年,就能治平天下,使百姓安居知礼,士卒勇敢善战。”冉有想了半天说:“如果让我治理小国,大概三年后,才能使百姓得到温饱,至于建立礼乐制度,那要等待君子去做。”两人的回答,暴露了一个急躁,一个畏缩的性格特征。
 
人有贤与不肖,优劣短长,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淮南子·修务》中说:“智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有重要启发意义。人不是万能的,只有透彻了解其性格特点,善加利用,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
 
2.注意措辞,语气恰当
 
说话是一种艺术。有的人说话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有的人却口舌木讷、羞于启齿;有的人说话字字珠玑,使人愉悦;有的人说话却字字伤人,令人生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鬼谷子认为“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即耳聪、智明、辞奇,三者概括了论说时的关键所在,也是《权篇》的核心思想。
 
耳朵灵敏,才能从对方的言辞中捕捉到有利信息。头脑精明,才能迅速思考问题,敏捷作出反应,处于主动地位。言辞要奇诡多变,不可呆板贫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用不同的话论说一个主题。三者做好了,就能在论辩游说时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那些出色的游说者,不仅有言辩之才,更有精明的头脑、渊博的知识,以及洞察秋毫的观察力,由此才能做到审时度势,举轻若重,把握全局。读罢《权篇》,可知游说他人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成功。
 
本篇所提到的佞言、谀言,说白了就是奉承话。生活中常能见到喜欢讲奉承话的人,尽管取悦一时,但终究令人反感。奉承话与赞美的言辞稍有不同。赞美的言辞,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其出发点往往是善意的。生活中,适当赞美他人可以促进交往,缓解紧张气氛,可以使双方的会谈风生水起。
 
生意场上,赞美的言辞也大有妙用。销售产品时,适当赞美对方,就利于做成生意。商业谈判时,讲什么话,用什么语气,都关系到最终的结果。除了事先仔细斟酌外,也要注意临场发挥。善于言辞的人会占据先机,为了争取利益或避免损失,势必要讲究一下语言技巧。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尽管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爱听奉承的话。奉承的话让人心情愉悦,面子好看。可是,奉承的话犹如有毒的花,绽开时美丽鲜艳,结出的果实却含有毒素。
 
菜根谭》曰:“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也。”
 
可见,常听逆耳忠言,就能修身养性,提升品德;常听奉承之言,就会精神松懈,如同中了慢性毒药,贻误自身。
 
3.谨言慎行,锋芒不露
 
鬼谷子在《权篇》中说:“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这说明古人很注意选择谈话的对象和把握论说的深浅,失明者不可以展示色彩,失聪者不可以告诉声音,对牛弹琴只会枉费精神。
 
类似的话在孔子《论语》中也有表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不可以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是说即要抓住谈话的对象不放,又要把握谈话的分寸。
 
嘴巴不仅用来吃饭,也要用来讲话。然而,话多了容易犯忌讳。众口之所以能够铄金,就是因为话语的传播,有着复杂的背景。因此,没有视力的人,就不要向他展示五色;没有听力的人,就不要与他谈论音乐。鬼谷子认为,即使有雄辩之才,也应谨言慎行。如果说出的话没有效果,就不要去说。如果说出的话容易伤害对方,甚至犯忌讳,就一定不要说。
 
三国时的杨修喜欢卖弄小聪明。曹操出兵汉中,军队面临诸多不利,一时进退两难。这天晚上,厨子端来一盆炖鸡。部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口令,曹操看到鸡肋,随口说:“鸡肋。”在军队做文职工作的杨修听到这个口令,便叫兵卒收拾行装,并自作聪明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丞相要撤兵了。”曹操闻讯大怒,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处死。杨修自作聪明,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结果犯了曹操的大忌,故而遭到杀害。
 
因此,不说废话、不犯忌讳,全在于能否收敛自己。谨言慎行才能减少过错,锋芒不露才能避免遭嫉。一旦遭嫉,就容易结怨,也容易被人诬陷。流言蜚语多了,“是”可以说成“非”,“白”可以说成“黑”。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要牢记在心的。
 
4.扬长避短,欲速不达
 
鬼谷子在《权篇》中说:“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这符合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指导实践也有启发意义。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善于利用他人长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关于这种优劣短长的辩证关系,在《淮南子》中也有论述:“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
 
鬼谷子认为,只有善于扬长避短,才能趋利避害。在战争中,将帅考虑问题,应该做到统筹兼顾。战争中的利害关系,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关系贯穿于战争始终,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尤其要格外注意。
 
楚汉战争时,大将韩信背水一战消灭赵国后,想乘胜北击燕国,东伐齐国。谋士李左车说:“我军大败赵军,已是闻名天下。然而军队苦战疲劳,以疲劳的军队攻打坚实的堡垒,难以速战速决,必然受到挫败。
 
燕国攻不下来,齐国可以加强防御。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现在最好休整军队,装出进攻燕国的样子,同时派人宣扬军威,招降燕国。燕国一投降,齐国就不得不屈服了。”韩信权衡利害,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充分考虑利害关系扬长避短,最终招降燕国,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生活中的言谈论辩,也可以运用“扬长避短”的手段和方法,至于经营事业,这种智慧更是缺少不了。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贪图利益想快速成功很容易招致失败。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正如星辰运转四季更替,对于这些客观规律,人力无法去改变和抗衡,只能去适应。鬼谷子在《权篇》中强调了这一点。因此,那些忽视客观规律,企图找捷径达到目的,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有辱道德,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一无所获。
 
5.权宜局势,正话反说
 
作为游说他人的谋士,应该能够权宜局势,选择恰当说词。游说时,有些话可以直接说出来,有些话就要委婉陈述,不然会使对方尴尬,就会难以被接受。恰当而又犀利的言辞往往打动对方。同时,游说他人不能违背事实,否则很难取信于人。
 
齐国的晏子深谙此道。一次,齐景公的马夫杀掉了马棚里的一匹老马。因为那匹马实在太老了,又生了病可能会传染,马夫便自作主张将老马杀了。景公听到后勃然大怒,立即让人绑了马夫。因为这匹老马曾经跟随景公多年,出生入死立下很多功劳,在景公的眼里宝贵异常,他要为爱马报仇。
 
马夫没想到自己尽职尽责,一番好意竟惹来了杀身之祸,吓得面如土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晏子在一旁看见了,急忙拦住齐景公:“大王不必着急,你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太便宜他了。臣愿替大王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
 
齐景公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便答应了晏子。于是,晏子走近马夫,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用手指着马夫,厉声说:“你可知犯了什么罪?”马夫站立不住,浑身颤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一,你为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了。虽然那匹马又老又有病,但它是国君的马。就这一点,此罪当死。第二,你使国君因马被杀而杀养马之人,此罪当死。第三,你使国君因马被杀而杀养马之人,此事传遍诸国,使国人皆知国君爱马而不爱人,得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当死。第四,……”
 
晏子还要接着说,齐景公坐不住了,连忙打断:“不必说了,放了他吧,免得我落个不仁不义之名,让人笑话。”
 
按照鬼谷子的理论,劝说他人要善于权衡得失,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而不断变换砝码。劝说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而选择适当的说服方法。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晏子善于揣摩君心,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达到了预期效果,从而救了马夫的性命。
 
6.繁言不乱,观要得理
 
鬼谷子在《权篇》中说:“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繁言不乱,观要得理,可以说是论述问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多有论述。《韩非子》曰:“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淮南子》曰:“说者之论,诚得其数,则无所用多矣。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夫劝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这些论述,可以与鬼谷子的言论相互论证。
 
常言道,说话要说在点子上。如果言谈没有主旨,纵然巧舌如簧千变万化,也是白费口舌。作为游说之士,劝说他人一定要摸清对方底细,在此基础上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的劝说方式。因此,鬼谷子说:“成义者,明之也。”成义,指在劝说的时候提出明确主张,说明其中道理,力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清楚,这样才有说服力。
 
此外,与人辩论还要注意五种情况:病、恐、忧、怒、喜。病,指中气衰竭,没有精神;恐,指惶恐不安,心神无主;忧,指心情忧戚,不能交流;怒,指行事冲动,语无伦次;喜,指夸夸其谈,不得要领。针对这五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自己有利才能行动。
 
鬼谷子说:“与富者言,依于高。”社会背景不同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同一背景下的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不同背景下的人,沟通起来就不顺畅,甚至根本无法沟通。文化层次不同的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交谈前要事先了解对方,才能做到有效沟通。看事情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分析问题。论说的方式有多种,事情也会千变万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做到有条不紊,整天说话也不偏离主题。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