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原指学识广博,应付裕如。这里指一种处世之道,比喻做事功夫到家,就会得心应手顺利无碍。典出《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战国时,孟子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知识有心得,久而久之,做到了广、深、透,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处世而言,能够左右逢源的人,可以借助多方力量,不断走向成功。
1.左右逢源,巧妙生存
战国时,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邯郸岌岌可危。秦军围困邯郸长达三年,邯郸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东周王室的国君看到赵国处境艰难,认为秦国灭赵后,一定会来吞并他们。于是对相国说:“秦国攻克邯郸是早晚的事,为了东周的社稷苍生,请你辛苦一趟,到秦国去见秦王,要求我们两国结好。”这时,有大臣前来汇报:“邯郸传来消息,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大败退回关中。秦国名将白起也自杀了。”
东周国君听了,沉吟半晌。他原想派相国到秦国结好,为的是找个靠山,免受刀兵之灾。听说秦军大败,白起已死,便对相国说:“秦军重创,国势骤衰,你不必去了。”
相国手下有个谋士足智多谋,洞悉天下大势,便劝说东周除了和东方大国齐国交好外,还要照计划去和秦国结好。那样,东周才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看透了各国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东周国君采纳了这条与秦交好的建议,使东周在战国争雄的局面中勉力维系。
鬼谷子认为:遵循一定的法则去筹划计谋,必须查明事情原委,在实情的基础上做到左右逢源,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东周相国的谋臣便是根据这个道理,做出了上面的谋划。
2.融会贯通,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是许多将帅所追求的目标。对于出奇制胜的奥妙,鬼谷子认为:“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一般来说,谋略可以分为上谋、中谋、下谋。上谋是无形的谋略,它容易获得成功,而使人毫无知觉;中谋是有形的谋略,帮助人们成就事业。下谋是迫不得已时的救急之策,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费力伤物。以上三种计谋,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方案。
田忌赛马的故事,体现了孙膑的奇谋妙计。孙膑在齐国田忌府中当门客。有一天,田忌从外面回来,坐在屋中生闷气。原来是田忌要和齐威王赛马。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孙膑了解情况后,就走过去说:“再比一次,一定能赢。”
田忌很疑惑:“你是说另换一批马?”孙膑摇头:“一匹马也不换。”田忌说:“那还不是输!”孙膑胸有成竹:“你就照我的安排做。”第二天,齐威王早早来到赛场。田忌因为有孙膑做军师,信心十足。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接着第二场,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一局。这让齐威王目瞪口呆。比赛结果是三局两胜,自然是田忌赢了。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出场顺序,就得到了转败为胜的结果。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依靠奇谋来制胜。
楚汉争霸时,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庆祝胜利时,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时应该背靠山,阵前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策略?”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注意罢了。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早都逃散了,怎么能指望他们拼命呢?”
韩信精通兵法,但不囿于兵法,而是充分领会精神,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由此说明,看准对方的弱点进行打击,远比正面碰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逆向思维的价值。日常生活中,为什么非要墨守成规而不去出奇制胜呢?
此外,实施计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智者能够明了常人难以察觉的事情,具有战略眼光,从而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够把握全局,并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本篇强调智谋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智慧,是一种心气高远的境界。
3.道有不同,不相为谋
志向不同的人,不能一起谋事。个人的修养与后天有关,也与环境有关。重视朋友的选择是成就事业的因素。鬼谷子认为:谋划事情时,一定要考察彼此在各方面的异同。否则就会有害于双方。
《谋篇》曰:“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这是说无论做任何事,要想数人同谋,必须志同道合,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才能同心协力,或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欣,或分担痛苦、损失。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势必会部分受益,部分不受益乃至受损,如此合作,同谋的关系就会被破坏,自然会逐渐疏远。
通常人们愿意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远离那些品德低劣的人。《
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诫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契合,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充其量算个熟人,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
司马迁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
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因为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所以他们就不相为谋。伯夷、叔齐,殷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灭殷,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择友的重要原则。朋友要志同道合,不然就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嘴上,他们不会相互要求,而是主动为对方做事。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人们为了点小事斤斤计较,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没有想到对方。至于酒桌上的朋友,就更不可靠了。有些人历来会做表面文章,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似乎个个都是铁哥们。其实人一走,茶就凉。
有人说:“生意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这话有一定道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如果坚持己见,可能带来争执,甚至造成矛盾。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保留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应该放弃争执,先了解原因所在,找到解决方法,朋友间的意见也会达成一致。
至情至性,方值得信赖,可以托付大事。《谋篇》曰:“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对相貌的观察,并与个体品行相关联。人的容貌,特别是神情,会传达一些内心信息。当然,人的相貌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所以
韩非子曾批判:“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4.团队合作,集思广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意思是说要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作为统帅者,不能做孤家寡人,不能闭目塞听,要集思广益,善于听取意见。对此,鬼谷子告诫我们,居上位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作为计谋而言,一下子就能被人看破的,就不能称之为计谋,因为很难达到设想的效果。因此,《谋篇》曰:“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对于计谋来说,公开策划不如密谋,私下密谋不如结成党羽。一项谋略如商量于大庭广众,则各执一词难成定论,又易于走漏消息。不如私下商议,定出策略。要想保证万无一失,最好结成死党,才不会被人钻了空子。
李斯的《谏逐客疏》是一篇政论散文,其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发人深省。人们爱听赞美之词,但太多的赞美容易使人受到蒙蔽,看不到真相。所以,富有智慧的领导者,要耳聪目明,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隋朝本是强盛的王朝,但数十年就灭亡了。唐太宗李世民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统治者不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于是勤躬自省,为避免“偏信则暗”,鼓励大臣上书言事,做到了“兼听则明”。所以,唐朝初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大臣魏征敢于直谏,屡次上疏直陈太宗的过错,劝告其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魏征病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死,吾亡一镜矣。”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当需要决断的时候,总要充分发挥团队的能量,集思广益。西谚云:三人智慧胜一人。在任何时候,集体的智慧总是胜于个人智慧,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5.以柔克刚,远交近攻
谋略是突破困境的利器,解决困难的良方。古往今来,很多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尖锐矛盾,都在一定谋略作用下才得以解决。然而,谋略的运用之妙全在一心,没有固定形式,要根据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例如,对付强敌采取硬碰的方式,只会两败俱伤。以柔对待,倒能将其制服。有时己方力不从心,就该考虑是否借用他人之力,或者通过合作达到目的。战国时范雎力倡“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国兴盛六国灭亡,可以说是这一策略的极好运用。
战国末期,秦昭王想一统六国,但苦无对策。当时,魏国范雎胸怀大志,却没人赏识。后来,范雎辗转来到秦国。当秦国要攻打齐国时,范雎上书求见秦昭王。范雎说:“秦伐齐不好,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应该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后来,范雎得到重用,成了相国。范雎跟齐国结盟,互不侵犯,又跟南方的楚国建立友好关系。魏国受到秦国强大压力,只好求和。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两年内,攻下了二十多座城市。秦国日益强盛起来。
远交近攻的策略是指为了达成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先让远处的敌人安心,全心消灭近处的敌人。这一策略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实行“远交近攻”之计,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且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范雎对秦国的情况了如指掌,预先有所准备,经过对事实的分析和判断,坚定了秦昭王铲除异己的决心。特别是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打动了秦昭王,使得秦王嬴政继位后,继续用此策略,最终统一全国。
元朝统一中国,也使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有了进一步扩张的意图。当时,和蒙古东南相邻的金政权,对蒙古的威胁较大。和蒙古西南相邻的是西夏,更远的则是南宋。于是,成吉思汗胁迫西夏与其议和,解除了西部骚扰;并派人去和南宋通好。金政权连连败退,以致迁都于开封。
此后,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迫使夏主投降。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大汗位,仍然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联合南宋夹击金国,攻克开封。金哀宗自杀,金政权灭亡。
蒙古清除了扩张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大举进攻南宋。占领南京之后又攻占圭山,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元朝由此完成了统一大业。
6.凡谋有道,必得其因
《鬼谷子》说:“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对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弄清事情的起因,才能把握后果。
很多时候,施展谋略可以改变实力对比,在关键时刻扭转时局缓解危机。尤其是势力较弱的一方,在兵力财力上无法抗衡时,巧用计谋就能胜过千军万马,无形中削弱对方实力,进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谋略的施展和策划,需要对敌我双方有充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了解对方的情况,事情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力量对比、实力强弱制订方案,才能确保成功。
东汉末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荆州牧刘表病故,其子刘琮继位,随后投降曹操。刘备退守汉口,自知实力难以抵挡曹操,于是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方在赤壁形成隔江对峙的形势。
曹军战船虽多,但水军较弱,为了防止船只遇风不稳,便把战船连在一起。加紧备战的孙刘联军见此情形,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定下计策,要用火攻打败曹操。通过施展苦肉计,黄盖率领战船前去诈降,实则内装干柴、火药。曹操率军迎降。谁知黄盖战船忽然着火,风助火势,如箭一般冲入曹军水寨。寨中船只一齐燃烧,曹营顿时陷入火海,曹操号称8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制人者握权,被制者受命”,这是鬼谷子《谋篇》中的重要思想。兵法上主张“先发制人”,也就是要把握主动。无论是真实的战争还是生活中的争斗,掌握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掌握主动就等于掌握了时局,控制了事态的发展,事情就会顺着希望的方向改变。失去了主动,则会到处受敌防不胜防,只有落后挨打的份。其实,主动权既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对比。
当然,处于被动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运用计谋,往往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改变不利处境。有主动就有被动,两者相辅相成。就像有阴就有阳,是统一辩证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关系中,不是处于主动,便是处于被动,而且在被动和主动之间不断变化。拥有主动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被动一方,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