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符言解读及经典案例
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视、听、思。《符言》曰:“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用天下人的目、耳、心去看,去听,去思考,才能明察一切,不被蒙蔽。
 
1.明辨是非,不听谗言
 
汉武帝去世时,汉昭帝不过八岁。武帝把他托付给霍光和丞相田千秋、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车骑将军金日禅等大臣。其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掌握朝廷大权,威望日高,但他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当时燕王刘旦想做皇帝,也对霍光不满,就联络宗室刘长、刘泽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想设计除掉霍光。
 
于是,上官桀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书信,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信送到汉昭帝手里。信上写道:“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擅摆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皇上享用的饭菜,不守法度耀武扬威。不经皇上批准,擅往大将军府增调武官,简直是独断专行,没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辞去王位,到宫里保卫皇上,提防奸臣作乱。”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准备,只等汉昭帝一声令下,就把霍光逮起来。谁知昭帝却没有动静。
 
第二天清早,霍光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在偏殿中等候发落。汉昭帝不见霍光,问:“大将军在哪儿?”上官桀答:“大将军因为被汉王告发,不敢进来。”霍光进去,摘掉帽子磕头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霍光又高兴又纳闷,问:“皇上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也不过十天,汉王远在北方,怎能这么快就知道?再说,将军如果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
 
后来,上官桀等人又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大怒,说:“大将军是位忠臣,先帝嘱咐他辅佐我,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办谁的罪!”上官桀他们看这办法行不通,就商量着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准备埋伏士兵把霍光杀死,然后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上官桀一伙被杀,燕王刘旦也因此自杀。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听他人谗言和诽谤之辞,是消除猜疑的重要表现。汉昭帝能够利用情报,精于分析,冷静思考,明辨是非,使陷害霍光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2.因势制宜,国泰民安
 
四季轮回,万物消长。事物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想做好事情,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作为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公正沉稳,既会怀柔又能节制,才可以面对天下纷争,保守君位,以防颠覆。这就是鬼谷子在本篇所说:“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柔。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
 
光武帝刘秀在位时,鉴于连年战乱,于是采取了轻徭薄税,兴修水利,惩治贪腐,精兵简政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缓和了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尤其在对西域的政策上得到了体现。
 
汉武帝时,曾几次大举征讨西域,虽压制了匈奴,但劳民伤财,引起了很多矛盾,得不偿失。因此,光武帝改变了征讨西域的政策,不再过问西域之事。甚至关闭了玉门关,拒绝西域各国使节进入。
 
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国派使臣到洛阳朝见,并遣子入汉做人质,希望附属汉朝。群臣认为,西域各国自前汉就已归附中原,因王莽篡位时国内大乱,使匈奴乘隙以武力征服各国,今汉室中兴,各国愿意归附,理应答应他们的请求。但光武帝认为,国内初定,民国贫弱,如答应各国请求,与匈奴的大战将不可避免,势必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光武帝拒绝各国附属的请求,好言抚慰,归还礼物和人质,送上厚礼,派人护送他们出玉门关。
 
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臧官、扬虚侯马武上书说,请乘匈奴分裂之际发兵击灭之,以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帝说:“常胜之家,难以虑敌,吾方思之。”众将又请出征匈奴,光武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由于实行了与民休养的措施,阶级矛盾逐渐缓和,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全国呈现出了新气象,这就是“光武中兴”的初期局面。
 
后来,北匈奴见汉朝日渐强大,怕威胁到自己,就主动遣使通好,进贡马匹、皮衣,乞求和亲并请求传授汉朝音乐,还要率西域各国使节进贡朝见。光武帝依据安抚笼络的原则,采纳班彪的建议。这样,汉朝边境安定,百姓得以休养,国力得以恢复。
 
3.胸怀宽广,善结人缘
 
《符言》篇讲述了九条立身行事的原则,即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大旨是君主须宽刑简政,正静不争,暗中注意权谋机变,广罗党羽耳目,以待天下之变。其中要求君主讲究诚信是重要一条。所谓诚信,就是说到做到。假如实际行动与言辞不一致,则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
 
这其实是“循名而为实”的谋略思想,如何正确把握名分呢?鬼谷子告诫我们,“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
 
只有提高修养,保持正直从容,才能善结人缘。在事情的发展中,人缘好坏可能是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上就会获得更多帮助,进一步走向成功。
 
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呢?要多和人接触,善结人缘,建立“诚信”的印象,以谦虚的态度与人交往。换句话说,人要去求生意比较难,生意主动跑来找你,就容易做成。自己节俭对人慷慨,讲信用够朋友,就会拥有更多机会。
 
身为君主,应当虚心静意,行德不争,广结盟友,以待天下之乱。做到了内心虚静,就能以静制动,选贤任能。明主当位,则如日月照临,光耀天下。《符言》是鬼谷子智慧的体现,也是君王治理天下的重要谋略。其中重要的方法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何必不忘对方的过失,使自己成为心灵的囚徒?纵观古今,优秀的政治家,都是因为大度能容,才使天下归心,身边聚集了一批文武人才,从而成就了千秋霸业。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能谅解对方的错误,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必能赢取肝胆之心。
 
4.伯乐相马,选贤任能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作为统治者,如果能做到“人尽其才”,那么事业就有希望。但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如何进行人事安排呢?鬼谷子认为:“君因其政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
 
春秋时伯乐相马的故事值得借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拥有真才实学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这些人像千里马一样,需要发现和举荐,不然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为举荐他人的伯乐,说话做事要凭良心,实事求是。有才的人被任用,不仅是一人之幸,更是国家社稷之幸。相反,如果用人不当,则是国家的不幸。君王任用人才唯有善始善终,国家民众才能深受其益。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了曾经辅佐过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并尊之为“仲父”。受到重用的管仲,帮助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商,使齐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管仲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防止小人的蛊惑。
 
不善授权,终将累及自我。作为统治者,不仅要能识人辨人,更要能够知人善用,因才授职。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而是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穷于应付。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后人敬仰,但他“事必躬亲”的方法,也遭到批评。“事无巨细,必躬亲之”,什么事都亲自处理,忙得没日没夜。司马懿听说后,断言:“亮将死矣。”不久,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以众力为己力,才是真正的智慧。既不用事必躬亲,又不脱离民众。汉高祖刘邦总结经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驾驭臣下的典范。善于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正是其明智之处。对于人才的运用,做到委以重任的同时,又要适当加以控制。从传统文化来看,个人如果拥有了权力,假如道德修为较低,制度上又缺乏监督和管理,那就很容易堕落成为危害国家和民众的“硕鼠”。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5.民心向背,至关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作为身居高层的统治者,只有深入了解民生疾苦,才能管理好国家,获得广泛支持。鬼谷子在本篇说:“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君主要把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多向圣贤询问,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以上所讲指君主要广泛吸取意见,关心民生疾苦。治理国家在于民心,能够顺应民心,得到民众扶持,就能维持稳定,这也是本篇的重要观点。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由此可见,民众的力量不可忽视。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海内,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他推行严刑峻法大兴徭役,很快失去了人心。秦二世胡亥更是昏庸暴虐,不仅杀死了兄长扶苏,还采用赵高的建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大批功臣。受到牵连而被杀的人不计其数,全国处于极端恐怖氛围。朝廷混乱官员营私,百姓更是水深火热。仅仅三年,秦王朝便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司马迁评价秦朝灭亡的历史,说:“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如果统治者不施仁义,只用强权压制臣民,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就会引发民众的铤而走险。可见,凭借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嚣张一时,结局往往不会很光彩。就是有权有势如君主,也并不是天下的主宰,真正的主宰是民心向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把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纵观古今,每个王朝的建立和颠覆,都验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潮流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6.赏罚分明,公平公正

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做到取信于民赏罚分明,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风气。“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鬼谷子认为,赏与罚关键在于“信”与“正”。有功不赏,人民就会消极处事,不思进取;有过不罚,人民就会放纵行为,任意懒散。
 
战国时的商鞅变法,从立木树信开始。商鞅将要推出新的法令,担心民众不信服,于是在城墙南门放了一根木头,声称若是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十金。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没人去动手。商鞅便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就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结果获得重赏。由此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于是,商鞅下令颁布法令。
 
新的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是因为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百姓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逐步走向富强,人们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商鞅变法为秦始皇“扫六合、四海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公平公正。规矩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刑罚的制定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太严格就会不利实施,太松泛则会遭到忽视。
 
有时候,赏不仅是论功行赏。特殊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即使无功也要行赏。罚的原则是有过必罚。通过道德感化、说服教育解决不了的,就要给予惩罚,做到惩教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统治者管理国家,不要一味用柔,否则就会优柔寡断。法律无情,不管是谁,只要犯了法,就没必要讲情面。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以权凌法”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点权利和地位,就凌驾于法律之上,恣意妄为。这些人不受到惩处,社会风气很难根本好转。所以,赏罚的原则是:有功就赏,有罪就罚;执法严明,宽严相济。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