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箝术解读及经典案例

飞,指放纵言辞,纵横跌宕。箝,指钳制,挟持。飞箝,有纵横开阖之意,指用言辞来牵引对方,使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是去是留。《飞箝》篇:“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做到知人善用,关键在于衡量其才识、能力,以作取舍。作为统治者而言,如果不能有效鉴识人才,哪怕身边人才济济,也会视而不见。识别人才,可用钱财、玉石、美女来试探,检验其是贪婪还是廉洁。
 
1.慧眼独具,鉴人有术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曾两次向楚王献玉。他所献的玉石朴实无华,当时的楚厉王、楚武王有眼无珠,不识宝玉,还砍去了卞和的双足。楚文王即位后,召卞和进宫。这块玉石由此呈献,并被雕琢出来,称为“和氏璧”。
 
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像和氏璧一样,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拥有珍贵的价值,只有被发现和任用,才能展现其才华和价值。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说明,难得的是有一双慧眼,善于识人。治理国家需要人才,这关系国家的兴衰。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财富。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大都善于用人,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如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重视选拔人才。他选人不论出身,只求任人唯贤,既有原秦王府的臣僚,也有政敌和出身低微的寒士。由于唐太宗能“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破格用人,所以太宗时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等。人才的使用,促成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纵观历史,因为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的事也有很多。北宋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变法。起初轰轰烈烈,最终却归于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社会、政治原因外,王安石识人不准,用人不当是原因之一。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多属于人品不正者,甚至有的进了《宋史》奸臣传。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得不到正确实施。
 
清代时曾国藩统帅湘军攻占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挽回了清王朝的垂危之局,战功卓越。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便是重视人才的使用。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并说善于审视国运的人,“观贤者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作为领导者,要想成功,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并且大胆使用人才,因才授职,尽其所长。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过江之鲫,在实际中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2.形势不利,保全自己
 
所谓立势以制事,必须察同异,别是非。处于险境时,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要鸡蛋碰石头,以硬对硬。有时候,无望的抗争不如默默等待。只有暂时屈从才能使形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趋利避害,保存自身。相反,不顾现实,盲目自大,只有死路一条。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保全实力、东山再起,这是一种计谋,是明智之举。
 
秦朝末年,刘邦先行入关,占领了秦都咸阳。按照先前项羽与各路义军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喜不自禁,大家也欢呼雀跃,振臂响应。萧何却提醒刘邦不要轻信约定,而忘了强敌的存在。群雄争霸,实力最重要。项羽拥兵数十万,野心最大,如果贸然称王,他自然不服,其他群雄也不会相让。
 
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摆下鸿门宴,以便借机除掉刘邦。刘邦带着随从,硬着头皮前去拜见项羽,赔礼道歉说:“我虽入关,但一切事务并不敢擅作主张,只等将军发落。将军勇猛无敌,天下敬仰,这是人心所向。”项羽听了很高兴,终于没有痛下杀手。
 
过了一会,刘邦借上厕所离开宴席,终于逃脱了大难。刘邦能够逃离虎口,靠的是屈从和恭维。通过恭维,使对方难以下手,以此来钳制对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强者尊贵,弱者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强者以其雄厚的实力做依托,一时的屈从与恭维会搅乱其戒备之心,麻痹其心智。
 
鬼谷子认为,用飞箝的方式对付他人,首先要审察、揣摩他的心意。探知对方的好恶后,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便能进退从容,轻松实现目的。有时候,以弱者的身份与人交往,更能打动他人获取成功。靠示弱来保存自己,最后击败对手取得胜利,是妙用飞箝以牵制对手的方式之一。当然,以退为进,以弱制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以“飞箝”的方法达成妥协,表面屈服对方,暗中伺机行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让一时,把眼前的灾祸消除,才能担起更大的责任。
 
3.运用计谋,收揽人心
 
在现实社会,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外交,掌握和运用“飞钳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巧妙的言辞套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言行,但要注意不要使对方察觉。先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比如,论辩时通过言语激怒对方,使其产生情绪变化,这也是一种计谋,也是一种手段。
 
所谓飞箝,就是通过言语以及策略来收服人心,使对方为我所用。正确运用可以纵横驰骋,建功立业。古往今来,许多人凭此身显一时,名垂青史。作为统治者而言,要心怀宽广有所包容,才能天下归心。统率他人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重要的思想作风,也是一种谋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尊敬。
 
鬼谷子认为:“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仅仅用语言赞美使对方打开心扉只是一方面,还要拿出诚意使对方感动。与人交往,诚信是重要的品德。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这也是传统美德。抛弃智计,推心置腹,便能使人信服。反之,用高压措施无法征服人心,终会徒劳无功。
 
用人制人巧使人,是一种计策,更是一门艺术。如能巧妙使用,必能呈现强大的功效。凡能掌握鬼谷子“飞钳”之术的人,必能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处理问题的度,从而做到该紧则紧,该松则松;该柔则柔,该刚则刚,使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4.欲成大业,善用人才
 
解决实际问题,要对他人多加宽容。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能容纳世界,才能得到世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助于开启成功之门。
欲成大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缺乏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善加运用,必然难以成就事业。如何让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这是领导者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飞箝》篇中,鬼谷子认为以正确的方法控制人才,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汉高祖刘邦曾是个地方小吏,甚至还有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然而,他却能够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因为有张良、萧何等人的辅佐。知人善任并能驾驭,方可成就大业。
 
刘邦善于使用人才,张良、萧何等人,甘愿受其驱使。韩信、陈平等曾是项羽部下,归附刘邦后都受到重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于是领兵追击楚军,派人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会师。到了约定日期,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到来。刘邦孤军深入,只好坚守壁垒。张良分析了当时形势,说:“楚军眼看要完了,韩信和彭越还没得到封地。两人功勋卓著,本应封王,如果允诺灭楚后封王,他们必定前来助战。这样,几路大军联合,消灭楚军就易如反掌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很快出兵,几路大军会师垓下,十面埋伏消灭了项羽残部,逼得项羽自杀。刘邦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
 
贤明的君主必能审时度势,从谏如流,刘邦具备了这两点,并用感情投资的方式,维系自己与大臣的关系,这也是张良等人甘愿效力的原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士为知己者死”等等,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体现。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心怀知遇之恩,尽心竭力辅佐。最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固然是他匡扶乱世之志,而刘备的善施恩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情投资不是收买人心的把戏,它包含着一些基本原则。只有让人们切实获益,才会得到真心拥护,并发自内心跟随。总之,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善于感情投资。当今社会,感情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一切投资的最终境界。通过财物所投资的,也会无形中转化为感情投资。聪明的管理者给员工以恩惠,让员工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感觉,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衷心拥戴,由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努力工作,为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5.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大意是想要夺取,必须给予。这句话流传至今,变成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道出了亘古不变的处世哲学。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必须先给予他想要的,这样得到的东西,心里才踏实。
 
先期付出的成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鬼谷子认为,首先接近对方,从他的喜好入手,就会获得好感和信任,然后采取行动,就能迅速收到效果。这是屡试不爽的方法。
 
一般而言,对利益的追逐是人们出来做事的目的,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利益,必须保持稳定的平衡关系。在利益问题上不能一头热,让对方一味付出,在付出前或付出后要有适当回报,不限于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感情上的。基于这种关系,就有了欲取先予的做事方法。当然,“欲取”的目标必须隐藏不露,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给对方点甜头,感动对方以后再提要求,就容易被接受。
 
人生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采用“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谋略,不计当前利益,着重长远利益,吃小亏占大便宜,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任何“单向忠诚”都是不存在的。企业需要信任知识型员工并合理适度的授权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同样,企业若想从消费者身上获得利益,就要对消费者尽心服务,这是为了将来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一个企业的售前服务,体现了其综合能力。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把这种效能提高到购买产品前或使用产品前实现,是棋高一着的表现。
 
6.全身而退,当止则止
 
本篇提到的“缀而不失”,意思是说找到了好的平台,应该尽力施展才华,努力作出成绩。若是空逞口舌之能,就会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讲形式来装点门面,这样的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孙武向吴王进献《孙子兵法》十三篇,由此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后来,孙武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为吴国霸业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兵圣”的美名。
 
古代辅佐帝王的将相,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精神,以此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一旦被君主重用,就要尽力作出贡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多数情况下,有才能的人作出成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甚至引起君主的猜忌。这时,就要学会权衡利弊,灵活运用飞箝术控制局势。当功名升到一定程度,就要停止进取,学会全身而退。否则容易遭到妒忌,也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如果当止不止,很可能会引火烧身。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很快强盛起来,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太子也对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孝公驾崩后,太子继位,史称惠文王。有人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抓回咸阳,受车裂之刑而死。商鞅尽管功劳很大,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而被处死,实在可悲可叹。
 
在社会上生存,岂能轻易安身立命?遇到危难时,要格外谨慎,但也不能不思进取。过分谨慎而不进取,易变为保守;过分进取而不谨慎,易变为冒进。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善加把握才能处理得当。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