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合术解读及经典案例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然而,社会生活纷繁无序,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千头万绪中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明主而仕,不是件容易的事。鬼谷子认为,谋略之士应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决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灵活应变。《忤合》篇曰“反复相求,因事为制”,就是根据事态的发展,通过正反比较决定取舍,找到合适的位置。明白了这一点,就能作出有利的选择。
 
1.多次比较,择主而仕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伊尹,名挚,辅佐商汤征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吕尚,姜姓,即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伐纣,被封于齐。伊尹、姜尚都出身平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最后终遇明君,得以施展抱负。
 
事物的变化发展如连环,但其去留,各有态势。对事物的变化之理,做多方探究,根据具体事实,确定应对的方法。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谋略思想。愚蠢的人不明形势,只会昏昧处世;聪明的人则会衡量利弊,再慎重选择。当今社会,团队合作是一种精神,它源于内部的信任,且无处不在,其精神价值难以估量。贤臣择主而投,进而上下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是推动事业发展、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西谚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因此,凡事要根据形势来判断,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是鬼谷子《忤合》篇中的思想精华。
 
2.巧用智谋,以反求合
 
忤合术的实质是以反求合,鬼谷子认为,要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意愿,必须曲折求之,以此求彼,欲取先予。大凡联合与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宜的计策,变化转动像铁链一样而无中断。战国时的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他游走于六国之间,纵横捭阖,其“合纵”策略正是实践了这一理论。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曾与张仪共同拜鬼谷为师。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策略。
 
苏秦首先来到相对弱小的燕国,他对燕文侯陈述了燕国与其他国家结盟的必要性,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建议燕国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这样燕国就能保证安全了。
 
燕文侯被他的口才和言论打动,于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苏秦来到赵国后,以燕国使者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借各国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如果各国争相讨好秦国,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也不敢妄动。于是,赵侯采纳了苏秦的建议,并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抗秦的盟约。苏秦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他各国陈说利害,并得到各国君主的认同。回到赵国后,苏秦被封为武安君,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凭借自己的口才促成了六国同盟。不久,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秦国有15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一步。
 
3.因事为制,连横之策
 
“忤合”是灵活应变的谋略。作为谋臣辩士,应在深藏中寻求平衡,在刚柔之中回旋制胜,在取舍之中揽心集权,在时势之中把握机会。鬼谷子认为,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变化之中,圣人应该无所不为,无所不听,主张“因事为制”,善于“向背”,精于“忤合”。
 
张仪和苏秦本是同窗好友,两人都拜在鬼谷子门下。苏秦创立了“合纵”策略,游说六国共同抗秦,张仪则施以“连横”策略,游说六国亲近秦国,拆散合纵盟约。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东方六国的“合纵”抗秦,尤其令秦惠王感到头痛,于是接受了张仪的策略,实行“连横”策略以瓦解六国同盟。张仪被秦惠王拜为相国首先来到魏国,向魏王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终于使魏王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然后,张仪又出使楚国,意图是瓦解齐楚联盟。
 
张仪见到楚王后,承诺秦国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张仪的话打动了楚王,他不顾大臣反对,授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派人随张仪回秦国取商于之地。回到秦国后,张仪三个月不露面。楚王为表示自己与齐国彻底绝交,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
 
这时,张仪才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承诺楚王的,是自己的奉邑六里,而不是商于之地六百里。楚王得知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损失惨重。楚王不甘失败,重新调集兵力攻打秦国,结果再次惨败,只好割地与秦讲和。
 
事物的正反顺逆,虽然参差不齐,然后巧用计谋,可以促成事物的发展。可以说,张仪的“连横”是“忤合”术的绝妙运用,并最终打破了苏秦的合纵策略,有效瓦解了六国同盟,成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4.把握时机,采取行动
 
圣人依据主客观条件,以决定策略的增减,预测事物的发展端倪,进而加以调控。具备了这种超前意识,并予以变化,就能在纷繁的世事中处于主动地位。
 
对于成功者的辉煌和阳光,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道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成就事业,除了勤奋和努力,还要善于把握机会,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因事物主会”。只有提前准备,未雨绸缪,相信自己,才不会徒然错过时机。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走向成功。善于把握机会,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之一。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他们能力有限,做事情不成功,就说时机不成熟。等自己有了能力,又不能很好把握机会。这是人生的遗憾。
 
预先做好准备,才能应对发生的事情。等到事情紧迫,一发不可收拾,再去采取措施,一切为之晚矣。当形势尚未成熟,或自己能力确实不足的时候,也没必要冒险,只要退守一边静观其变就好。正所谓:“觉迷途之未远,知来日之可追。”当不具备穿越险境的能力和素质,退回来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在等待中耐心观察,磨炼自己,时机总会到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要看准时机,伺机而动,风云际会才可大有作为。
 
战国末期,秦将李信率军攻打楚国,开始时连克数城,锐不可当。后来,李信中了楚军伏兵之计,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秦王起用老将王翦。王翦陈兵于楚国边境,修筑城池,摆出坚壁固守的姿态。一年后,楚军斗志松懈,认为秦军不过是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楚军大乱,将士分离,顿时崩溃。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王翦之胜,就在于抓住了进攻时机,一战而胜。
 
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考察市场,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旦商机出现,就要果断决策,及时出手。借他人之力开辟财源,其实也是忤合术的灵活运用。把握了时机,采取相应行动,就能占有市场,走向成功。
 
反忤的要点在于:“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意思是说如果不用心苦思,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专注考察事物的实情,就不能功成名就。对此,应通过周密的思考,依据现实环境,制定切实的措施,从而掌握主动一举制胜。
 
5.施展计谋,必有反忤
 
《忤合》篇说:“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意思是要办成事,实现计谋,不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要违背其中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专诸刺王僚是一个典型例子。
 
楚国大将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到吴国,知道专诸很有本事,便与他结为好友。伍子胥晋见吴王僚后,游说吴王攻打楚国,因为公子光阻挡,没有成功。公子光不满吴王僚继承王位,打算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伍子胥看透了公子光的心思,于是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得到专诸后,尊其为宾上客。
 
这年春天,吴王僚派两个弟弟率军入楚,结果被楚军断了后路,吴军被困在楚国境内,不能回国。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埋伏了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直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手中都举着长矛
 
公子光陪着吴王喝酒,让专诸把鱼肠剑放到鱼肚子里,然后以厨师的身份端着烤鱼上来拿出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混乱中,专诸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将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翦除了吴王僚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按照鬼谷子的观点,合乎一方利益,必然要背叛另一方利益。忠孝不能两全,绝对的两全其美是很难的。专诸为了效忠公子光,必然要背叛吴王僚,这说明了忤合难以两忠的论说。计谋不能两全,必要时要以假相迷惑对手,以减轻阻力,实现目的。尽管杵合是一柄双刃剑,控制不好反会伤到自己。但在混乱的政局,运用忤合思想,施展谋略适当取舍,可使自己脱颖而出。这种以杵求合的反杵术,是最有效的智谋,也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6.以和为贵,不结冤家
 
运用“忤合”,关键是要把握事物间的分寸,当忤则忤,当合则合。“忤合”是矛盾的,若能灵活掌握,就能将事情做到最好。倘若失其方寸,则容易受到挫折。比如只知忤而不知合,势必缺乏控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没有好处。
 
中国人以“和”为主,和气可以生财、家和则会万事兴、社会要和谐稳定。
 
可见,“和”的重要性。无论富甲一方,还是平常百姓,都需要与人肝胆相照、和睦相处、群策群力,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
 
就经商而言,大家相互帮衬,气氛融洽,和气才能生财。将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调动资金、广告宣传等方面,而不是暗中算计,勾心斗角,就会最大程度减少内耗。
 
生意场上,与同行不应做冤家,对顾客更应以礼相待。冤家宜解不宜结,与其给对方一点颜色,不如留个大度能容的印象。经商以赚钱为目的,争执不过是要出口气,却会因此断送客源,可谓得不偿失。人皆有好胜之心,这无可非议,但为了点琐事而火冒三丈,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所以,要掌握好“忤合”的尺度,避免一味冲动,莽撞行事。
 
人脉是成功的必然要素,无论何时,都要与身边的人保持友善的关系,即使对方暂时不能帮到自己。当付出得不到同等的回报时,不要心理不平衡,由此产生负面情绪。只要敞开心扉,真诚待人,不必苛求结果。
元芳,你怎么看?